to top

鉴诚视角

杂文随笔 (101)

青岛商标——海尔

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海尔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8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持有多个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牌。其中, 按品牌统计,海尔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销量最大的家用电器品牌(数据来源:欧睿国际Euromonitor)。全球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公布的“2012年度 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中,海尔排名第八位,与苹果、谷歌等一起进入十强,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海尔打造开放式的自主创新 体系支持品牌和市场拓展,截止2012年,累计申报13952项技术专利,获授权专利8987项;海尔共组织研究、提报了84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28项 已经发布实施,是中国申请专利和提报国际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在全球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正在成长为行业的引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
 

******海尔董事局大楼

在流通渠道领域,海尔构筑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虚实网融合竞争优势。海 尔实网即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和农村市场,海尔在一二级市场建有2952家专卖店,三四级市场2.8万家专卖店,19万个村级 联络站,通过客户信息化系统将实体店连成黏用户的网络,实现对用户的精准营销;海尔在全国的90余个过站式物流中心,2800多个二级配送站构成了一张物 流网,在全国400个城市及1500多个区县实现24小时限时达,在460个区县实现48小时内送达。凭借“24小时按约送达,超时免单”,为用户提供最 后一公里解决方案的最佳体验;海尔聚焦“送装一体,持续关怀”深入终端为用户提供七星服务,创造用户口碑,从原来单一的上门服务,到家电销售服务一体化, 升级为提供整体家居解决方案。海尔的虚实网融合的优势保障了企业与用户的零距离,不但有效支持海尔产品的营销,还成为国际家电名牌在中国市场的首选渠道。

 

海尔致力于成为时代的企业,适时进行战略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网络化战略,海尔管理模式也从日清管理法、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发展到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实施两个战略转型:企业转型,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商业模式转型,从传统商业模式转型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海 尔组织结构应需而变,从传统的“正三角”转变为“倒三角”组织,形成以自主经营体为基本创新单元的扁平化节点闭环网状组织结构,让每个员工直面市场,更加 敏捷快速地获取并满足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世界著名的商学院、管理专家认为,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具有颠覆性、首创性和领先性的特点,是对传统管 理理论的突破,有可能破解全球企业界的管理难题。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海尔对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盈利能力,2007 年至2011年,海尔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8%,是收入增幅的2倍多,现金周转天数(CCC)为负的10天。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互联网特征使其具备了跨文化 融合的能力,在海尔并购三洋白电业务后成立的海尔亚洲国际,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得到了日本本土员工和管理团队的认可,并吸引当地一流人才纷纷加盟。
海尔正在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成为互联网时代领先的全球化品牌。

青岛商标——地理标志崂山绿茶

崂山绿茶产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崂山地处黄海之滨,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土壤肥沃,土壤呈微酸性,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是北方少有的茶树生长适宜区。1959年,崂山区“南茶北引”获 得成功,多年的茶树良种选育,形成了品质独特、特色鲜明的崂山绿茶。崂山绿茶具有叶片厚、豌豆香、滋味浓、耐冲泡等特征。其按鲜叶采摘季节分为春茶、夏 茶、秋茶;按鲜叶原料和加工工艺,分为卷曲形绿茶和扁形绿茶。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崂山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引种历史


******崂山扁茶,采用龙井加工方法

20世纪50年代,有人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认为崂山三面临海,气候温和湿润,水质优良,又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1957年冬,青岛市园林管理处开始茶苗移植试验,引种的绝大多数是皖南、浙江的良种。
崂山绿茶最初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苗圃试种,第一次从黄山运来两年生茶苗5000株。由于茶苗启运时间不当,根部损 伤较重,第二年春天培植完全失败,无一成活。1959年,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客人”又落户在太清宫小广场前。当时播种了5万多株,但由于管理不善,仅存活 5000至1万株。在上清宫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块坡地上,有人发现了1962年种植的27株茶树。几十年间缺少管理,但茶苗竟安全越冬,可见崂山适宜茶 树生长。

入乡容易随俗难

“南 茶北引”成功了,但产地有限,产量很低,在社会上几乎没有影响。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初,茶叶种植有所发展,但是种植技术很不普及,特别是制 茶技术只有极少的几个人掌握,上市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大环境不成熟,加之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到1990年代初期崂山茶种植面积也就60公顷左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崂山茶获得大发展,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鼓励农民打破传统的种植结 构,改粮为茶。大部分农户的承包地种上了茶叶。茶叶种植面积差不多年均增加30公顷左右,崂山绿茶注册商标增加到几十个,种植技术和制茶技术越来越精湛, 崂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各种花茶日渐从当地人的桌上退出,崂山绿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饮品。
崂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800公顷。从第一批茶树移居崂山算起,崂山茶的历史已近半个多世纪。崂山茶已经成为中国茶叶市场上的一支崛起的新生军。

商标注册——地理标志潍河银鱼

    居于潍河下游的老人,每当提及潍河水产,总会说起当年的“潍河银鱼”。

    潍河银鱼繁殖生长于潍河入海口海水与河水相交汇处,主要产于昌邑的东冢、下营两乡镇所临河段。潍河银鱼,清代乾隆《莱州府志》和康熙《昌邑县志》均有:“白如银条,无骨,生潍水,近海二十里方有。”1985年9月,在全省名菜烹调比赛中,昌邑招待所烹调技师姜言瑞依据竹木扎连成排和银鱼煎制成束的形体,制作出了颇有地方和时令特点的“菊花银鱼排”菜肴。鲜艳盛开的菊花,别有风味的银鱼,给宴会大增光彩,受到省领导和宾客的好评。

    掌握银鱼的生活习性进行捕捞,既要付出很大的艰辛,也是一大乐事。捕捞银鱼叫“抢银鱼“。为什么要抢呢?一是银鱼每年的“春分见,秋分断”,在农历的二三 月和七八月间鱼群集中出现,以春季为主。在这春秋分别只有一月左右时间里,只能抓紧,不能松弛。二是银鱼属溯河回游性鱼类,随海水涨潮而上,退潮而下,过 此时间则无。因此,在银鱼的捕捞季节里,昌邑北部潍河两岸数十个村庄的渔民和兼营渔业的农户,携带网具,冒着料峭的春寒,按照“出月水,没月水”的时辰, 在没过大半身的河水里,拦截围网鱼群。有的渔民在一个潮差时间里,可抢到上百斤甚至数百斤银鱼。这时,渔民们满怀收获的喜悦,赶集入村串巷,争朝夺夕抓紧 出售。每斤可卖几角到一元多钱。还有的卖到附近的县区,甚至远销一些城市。到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行,银鱼捕捞也由历史上的个体转为集体捕捞 为主。1960年以后,因潍河水被峡山水库拦蓄起来,水库以下河段极少存水,切断了银鱼的生殖回游路线,再加河水海水均遭污染,河口银鱼大为减少,银鱼价格猛增到了几十元和上百元一斤。

    食用银鱼融进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爱的眷恋。银鱼有多种吃法,例如煎银鱼,炸银鱼、汆银鱼、做银鱼汤等,而以煎银鱼的食用方法最为普遍。其方法是将沾黏上一 层面粉的银鱼,每五至十条的尾鳍捏在一起,形成一束,在两面拖上蛋液之后,放到开了油的锅里煎,再加醋、酱油等调料。这样做熟的银鱼,两面金黄,放入口 内,细嫩脆香,绝非其他鱼类所能比拟,家庭食用,宴待宾朋,备受称颂。

    银鱼因质嫩肉细,浑身无骨,又是在清明节期间出水,所以又成了人们孝敬高堂、祭奠先人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许多人家在清明节期间,或买鲜,或煎熟,不惜远 涉,争相赠送。这时风雨大半辈子的老人们在感情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们吃在口里的仿佛不光是银鱼的美味,还有绵长的情思。清明节上坟扫墓,在诸多贡品当 中,总少不了银鱼,以体现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银鱼除了鲜食之外,还可以晾晒成“银鱼干”,做到较长时间的存放和食用。

    近年来,为了能继续品尝银鱼的味道,在峡山水库开展了人工养殖银鱼的项目,并获得了成功,年产量达到25万公斤以上。但这里出产的银鱼不论形体还是鱼质都不能同潍河口银鱼相媲美。

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四孔潍鲤

      在潍河,生长着一种体态亮丽、远近闻名的“四孔鲤鱼”。围绕“四孔鲤鱼”形成的鱼文化,如奔腾逶迤的河水,深厚幽远。

  说 起“四孔鲤鱼”,人们自然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打天下以后,便以出家修道为名,想找个地方隐居。这一天,他走到昌邑的峡山,但见潍水 自南奔泻而来,弯弯曲曲绕山而过,山上古松参天,时有云雾从中升起,令人疑是到了仙境。更喜山之阳有天然洞穴一处,正可居住。伯温大喜,于是在此隐居下 来。

  一 日,刘伯温在潍河岸畔看渔人打鱼,看到打的无非是鲫鱼、鲢鱼、鲇鱼之类,并无奇特品种。忽然,他心中一动:如此仙境,应有异于他乡的特产才是。于是,他驾 起祥云,来到天庭。他走到天河岸边,只见姜太公在那里端坐垂钓。刘伯温走上前去深施一礼,把如何离开京城,如何在峡山定居,又如何想寻求珍奇鱼种的经历和 想法说了一遍。姜太公用手一指,天河中一条金色大鱼蹦到他的手中。伯温一看大喜,但又一细看,只是一条鲤鱼,没有什么稀罕。姜太公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 说:“此鱼是鲤鱼不假,但不同于别处之鲤,到了潍河,你便见到鲤鱼的奇特所在。。”说完,把手一甩,那鱼就落到潍河里去了。

  为 感谢姜太公的乐善好施,刘伯温奔波化缘,由四方百姓集资,在峡山之阳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太公庙。太公庙落成之日,伯温特意来到潍河岸边,让渔 人打了几条鲤鱼观看。他发现这些鲤鱼全是四个鼻孔,靠近嘴巴处两个大孔,离嘴巴较远处两个小一点。凡在潍河捕捞的鲤鱼全是四个鼻孔。从此,潍河多了一珍 ——“四孔潍鲤”。

  美丽的传说,给“四孔潍鲤”涂上了神奇的色彩。

  清 代乾隆《昌邑县志》记载:“鲤,生潍水者,金鳞而味美。”所以如此,取决于它的生长条件——潍河。由于潍河源头山泉汇流,绵长数百里,河道尽是沙岩底质, 因而“泉香水冽,水浸沙明,滋生其物,清爽殊异”,尤以潍河鲤鱼最为著名。潍河鲤鱼又是四个鼻孔,追逐食物的能力颇强,繁殖发育较快,其味道自然鲜美异 常。1960年建起峡山水库以后,水库成了鲤鱼的主要产地,年产量可达80万公斤。今日,在著名的峡山风景旅游区,以潍鲤为代表的峡山水库“全鱼宴”,成为闻名遐迩的地方名吃。潍河鲤鱼不仅因质嫩肉鲜而被列为淡水鱼中的珍品,还因其极美的体形,遍体金鳞和淡红的尾鳍,兼有观赏价值。

  源 远流长的潍河鲤鱼受到了古今骚人墨客、名家学者的吟咏和赞誉。当年,被称作“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诗人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在品尝了肉鲜味美的潍河鲤鱼 后,即兴赋诗:“美滋美味美华筵,奇闻奇趣奇姻缘。郑燮有幸辖宝地,愿做渔郎不做官。”解放初期,曾驻昌邑多年的著名作家峻青在小说《老水牛爷爷》中,对 春季夜晚的潍河和河中的鲤鱼有过这样的描写:“这时候,月亮刚从平原上探出头来,河面上闪烁着一道道鱼鳞似的银光。春天的潍河,是温柔的,娴静的。金色的 鲤鱼,不时的跃出水面,把平静的河水,激起一个个银色的圆圈。”《大众日报》在介绍地方名产“潍河鲤鱼”时写道:“潍河盛产四个鼻孔的金鳞鲤鱼。凡到过潍 河中游峡山水库游览的客人,无不以品尝四孔鲤鱼为快。”

  在 昌邑乃至潍坊地区,常用鲤鱼宴请贵客,在一些特殊场合,还利用鲤(利)和鱼(余)之音,把鲤鱼当做吉祥物。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红白公事,太凡重要 一些的席面,总少不了鲤鱼。社会上有“无鲤不成宴”的说法。每年春节,农村家庭中供奉祖先所摆投的祭礼,也总是把鲤鱼放在供桌的最前面,以表达对祖先的敬 仰。

  潍 河鲤鱼不光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如意吉祥的象征。那些浪激龙门、金鲤腾跃的书画特别受欢迎。每到春节,许多家庭便把印 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的年画贴在居室,庆贺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富裕,衬托今日红红火火的美景,使欢乐的节日氛围更为浓郁。另外,有许 多饮食产品和饮食用具也用“鲤鱼”作为商标。 

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书画用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古称宣州府)。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20世纪80年代,人们习惯地把中国所有的手工书画用纸统称为宣纸,认为宣纸是书画用纸的通用名称,这是实质性的概念模糊。其实,中国的手工书画用纸包括:宣纸与书画纸两种。其中宣纸与端砚一样,均是因产地而得名。

  宣 纸新的定义:是指采用产自安徽宣城地区所辖泾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为原料,利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按照严密的传统工艺配方,以特殊的传统技 艺加工制作,在泾县境内产出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书画用纸。(亦称生宣)。宣纸有生宣、熟宣、半生半熟之分。

  生 宣:即生产的原纸,未经胶矾、染色等再加工处理的宣纸。生宣具有洇的效果,宜书宜画,适用于大写意与书法。宣纸按原料(皮与草)配比的不同可分为:特种净 皮、净皮、棉料共三大类;生宣还可按规格、厚薄、纹络的不同进行各种分类。按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匹、丈六匹等;按薄厚有:单宣、夹宣、 三尺贡、四尺贡等;按纹络有:罗纹、龟纹等。

  熟宣:生宣经胶矾、染色、洒金、洒银等再加工处理后,不漏矾便制成熟宣。熟宣具有不洇的效果,适宜于工笔画、小楷书法。产品有:云母笺、五色宣、仿古宣、素宣、瓦档对联等。

  半生半熟宣:用拉浆的方法将生宣从澄清的凉的熟豆浆汁或白芨汁、糯米汁加适量骨胶等填充材料的浆液中轻轻拖出、晾干后,便制成了半生半熟宣。产生了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略洇的润墨效果。产品有:净皮豆腐笺、净皮煮硾宣、玉版宣等,宜于小写意,以画兼工代写。

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南阳黄牛

       南阳盆地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南阳黄牛”这一特有品种形成的基本因素。南阳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尤其是占南阳盆地面积70% 以上的唐、白河流域,岗峦、河谷相间,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历史上,大面积的山岗荒地和河谷湿地为“南阳黄牛”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牧草,肥 沃平原的大面积耕作既需役使大批耕牛,又为饲养“南阳黄牛”提供了秸秆等饲料。在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作用下,经过千百年的培育,南阳黄牛逐渐成为体躯大、 耐粗饲、品质优、数量多、役肉兼用的优秀地方品牌。

  说起南阳的养牛历史,那就更悠久了。南阳农民历来有养牛习惯。远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了舍饲、圈养阶段。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大半生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养牛成为他谋生的主要手段。

  百 里奚在家乡找不到出头之日,壮年时离开了南阳,先后游历宋国、齐国和周都洛阳,因为朝堂里无人,都没有得到录用。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 但他并不死心,继续自己的求仕生涯。在齐国,茫茫人海中他遇见了一个叫蹇叔的人,两人一番宏论崇议,惺惺相惜,结为知己。此后,百里奚来到虞国,被国君任 命为大夫。蹇叔得知此事,劝诫他说虞君昏庸无能、目光短浅,不值得辅佐,但百里奚颠沛流离多年,非常渴望能安顿下来,就没听蹇叔的劝告。 蹇叔的担心不久就变成现实。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古典故让不幸的百里奚赶上了,没当多久大夫,他就成了亡国之臣,甚至成为奴隶,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春秋时代,秦晋联姻较多,到今天我们还把联姻称为结“秦晋之好”。百里奚被俘不久,晋国人要把公主穆姬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奴隶送往秦国。 深感奇耻大辱的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设法逃走,回到故乡楚国宛邑。这时他的家人已经无处寻觅,好在年老的百里奚还有一技之长——善于养牛,于是就在南阳的麒麟岗一带以帮人养牛为生。 刚 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和晋国公主洞房花烛后,查收陪嫁物品,发现什么也不少,单单少了个叫做百里奚的奴隶。秦穆公顺口问了一句: 这百里奚是什么人?大臣中有了解百里奚的,就回答说这可是个难得的人才。秦穆公于是就让人查找其下落,后来就打听到这人在楚国放牛。 秦 穆公开始想用重金赎回百里奚,但谋臣公子絷劝住了他,认为楚国人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牛。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 载难遇的人才,那他们怎么会放手?秦穆公问:“那我该怎么样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 奚,那样楚人就一定不会怀疑了。” 就这样,百里奚被秦国用五张黑公羊皮换了过来。秦穆公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向他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秦穆公十分高兴,拜其为上大夫,号“五大夫”,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 同姜子牙钓鱼、诸葛亮种地一样,百里奚养牛也流传下来不少的故事。他成名之后,这些故事令人们津津乐道。《东周列国志》有一则他养牛的故事:

商标注册——地理标志稷山板枣

     说起稷山,就会想起闻名国内外的稷山板枣,“稷山枣,枣儿大,核儿小,又甜又脆又好咬。”稷山板枣为什么这样好吃呢?这其中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也不清楚在从前什么时候了,稷山县有个村庄,村名叫路村,位于吕梁山脚下。村里有个老实憨厚的青年小伙子,名叫板儿,父母早亡,家里很穷,靠上山打柴维持生活。

  一 天,板儿拿着绳子、扁担、斧子上山去砍柴,当他爬上山顶的时候看见有两个人坐在一块大青石上正在下棋。这两个人正是吕梁山的山神,一个吕大仙,一个梁大 仙,住在吕梁山最南端的黄华峪口右主峰下的石山里,这些板儿当然不会知道的。他一个人常年在深山里打柴,觉得孤寡伶伶。今天,能有两个人在山顶上下棋,真 是不可多得,他便把绳担斧子扔在一旁,坐在大石头上。看起下棋来了。

  这 两个山神在这一盘棋的时间里,分吃了三颗板枣,并将枣核吐在身后地上,板儿便顺手从地上拣起,放在嘴里吞了这三个枣核。当这两个山神收拾棋子要走的时候, 板儿才想起他还没有打下柴。当他转过身来拿绳担和斧子的时候,他才发现他的绳和担早都腐烂了,斧把也腐烂了,斧头成了一堆铁锈。板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 好。这两个山神看着板儿不解的样子,心里觉得好笑,告诉他说:他俩的一盘棋下了三年时间,他俩三年分吃三颗板枣,板儿吞了三颗板枣核就会力大无穷。如果把 吕梁山上所有的树木捆成一捆还不够板儿一个人扛呢,以后再不用发愁日子难过了。板儿这才恍然大悟。这两个山神临走时还送给板儿一本书,并告诉他在最困难的 时候翻看,自有妙用,但在平常是不能随便乱翻的。板儿得了仙书喜出望外地回到家里。

  三年来不住人的家,已经是破烂不堪了。板儿也不顾收拾房子,怀着好奇的心坐在灯下翻着书。他刚小声地念了“天兵天将……”几个字,顿时,赤面獠牙,身着盔甲,持枪握剑的天兵天将站得屋里、院里、房上到处都是,并大声喝到:“叫俺有何事干?”原来这是一本调遣天兵天将的天书,板儿吃惊不解,急忙吸口气说:“吕梁山上拔枣树。”天兵天将又吼道;“拔下往哪里栽?”板儿回答道:“陶梁姚村胡家庄,”一霎时,天兵天将不见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吕梁山上的大小枣树都不见了,陶村、姚村、胡家庄几个村的地里长满了枣树,结出了又饱又大的红枣儿。       

  人们非常感激板儿,就称稷山枣为“板枣”。

订阅此RSS源

联系方式

0532-82086088

0532-82086097

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协会组织

  • 国际商标协会
  • 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
  • 中华商标协会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 to 17:30
周六
9:00 to 17:30
周日
休息